这是一次关于水墨若干问题的讨论会
6月3日上午9点至12点,武汉美术馆举行了“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第一次学术顾问委员会会议,主要参会人员有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吕兵、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春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杭春晓、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卢炘、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小峰、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大卫•布鲁贝克、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永茜、武汉美术馆艺术总监高小林、武汉美术馆馆长助理宋文翔、武汉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张文博以及武汉美术馆各部门正副职和项目负责人。
在本次双年展的展览单元的具体设置中,我们将通过“启”、“承”、“转”、“合”四个主单元展览梳理一条自宋元以来中国水墨的发展线索,同时还将主办一场以“中国水墨绘画的脉系及思想之变”为主题的国际水墨学术论坛,另外还将在双年展展期中举办两场平行展,平行展的内容分别是“积墨成章:武汉美术馆馆藏湖北水墨作品展”以及“周韶华手稿研究展”。
会议一开始,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吕兵分别向总策展人樊枫、王春辰颁发聘书。接着,总策展人王春辰分别向单元策展人卢炘、黄小峰颁发聘书。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向学术顾问委员们颁发聘书。
会议期间,总策展人就总策展方案进行了介绍说明,他表示,水墨的发展在当下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攻克。关于水墨的世纪之论,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战场冲击,向着说不尽的堡垒进攻。这不仅仅是关于水墨艺术的论争,而是新的文化追求的努力,是新的自我意识的诉求,也是一场新的文化历史。本次双年展以“起”“承”“转”“合”为结构,展示一个历史的流变片段,以显明水墨作为艺术的形式有其来源、有其近代之承续、有其新时期之转换,而全局视之,今天又有综合之势。
故此,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的主题和任务是重新开启讨论与反思中国水墨艺术实践的一个契机,它必然要对不同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也重新呈现水墨自身的本体论意义。
它不可能在一次双年展中完成,它也不可能终极完成,因为关于水墨是需要在实践中打破一个又一个被历史化、被规训化、被模式化的思维及其话语,也需要冲破诸多体制对艺术的遮蔽和阻碍,如水墨绘画与西方艺术的对比、水墨创作体制与社会的开放性的对抗、水墨的传统与当代的新艺术理念的关系、水墨的延续性与自我反省的必要性、水墨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所有与国际化、水墨与世界艺术史书写、水墨的边界与新观念介入,等等。
▲王春辰介绍说明总策展方案
各个单元策展人和项目相关负责人也对本次双年展方案中四个单元展(“启”“承”“转”“合”)、两个平行展(武汉美术馆馆藏以及周韶华手稿展)、论坛、视觉方案、公共教育活动方案以及媒体方案分别进行汇报,希望与会的国内外学者能够对本次双年展方案提出优化建议。与会委员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在会议手册上认真填写意见。
▲学术委员王端廷发言
▲学术委员冀少峰发言
▲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发言
▲学术委员卢炘发言
▲学术委员黄小峰发言
▲学术委员大卫•布鲁贝克发言
▲学术委员杭春晓发言
在会议的讨论环节中,委员们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为武汉美术馆优化了展览方案、深化了办展思路,针对部分委员提出的展览冠用“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名称可能带来的挑战,武汉美术馆将会作进一步研究论证这一命名的连锁反应。
▲学术委员们认真填写意见表
“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是武汉美术馆于2017年创设的一个学术品牌展。以“墨攻”为题,旨在揭示“水墨”作为中国这种悠久历史的绘画语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20世纪以来,关于这一类型的绘画艺术,展开诸多的一次又一次争论和讨论,有时是在语言层面上,有时是在政治层面上,有时是在文化身份层面上,更多时候又是以西方艺术为参照对象而引发的思考与讨论。进入21世纪,关于水墨的讨论依然争讼不断,实践与理论批评依然互为对话、甚至对抗;实践者自有行动的动力和自足性,言说者言之凿凿,不断生发新的认识、甚或退回旧有认识。
武汉美术馆,作为中国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从开馆伊始,即积极致力于美术馆的长期学术规划与建设,其中之一就是加强水墨艺术的学术研究。至今,我馆已经举办了四次以“水墨文章”系列为品牌的展览项目,围绕着水墨的话题一直在展开。美术馆作为历史承载体对其进行深度与广度的叙述和书写,从不同学术视点来展开水墨的当代对话,为当下铺设路标,为未来留存历史。故此,举办武汉水墨双年展是谓文化中兴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