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展览资讯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 第一届:写意精神

    展览名称: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 第一回:写意精神
    展览时间:2011年12月29日——2012年2月5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号展厅
    主办:武汉美术馆
    策展人:皮道坚
    参展艺术家:王敬恒、周韶华、崔振宽、李宝林、聂干因、贾浩义、朱振庚、李世南、沈爱其、刘一原、王孟奇、吴冠南。
    理论支持:段君、鲁明军、杭春晓、颜勇
    展览组织机构:
    出品人:樊枫
    策展人:皮道坚
    策划总监:刘宇
    展览统筹:梅繁
    统筹助理:章后仪、谢蕊
    展览设计:刘雄
    展览组委会委员(姓氏笔画排序)
    王军、王南、圣章红、皮道坚、刘宇、张正冶、樊枫、薛苏北

    简介:
    由武汉美术馆主办的“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一回:写意精神,拟定于2011年12月29日至2012年2月26日在武汉美术馆展出。展览由皮道坚先生主持策划,同期将编辑出版展览图文集(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是武汉美术馆精心推出的一个学术研究性展览系列,该系列展览的定位为学术研究、文化积累与艺术推广三位一体,聚焦于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化发展成果,积极探讨水墨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主题为“写意精神”,旨在梳理现、当代代表性写意画家的艺术成果,探讨传统水墨写意语言在当下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及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在题材方面不作限制,包括人物、山水、花鸟,乃至现代城市景观及叙事等。现代水墨尽管题材多样,形式各异,但终究皆生发于中国文化之根性,本展览的学术目标之一即是要在多样化的写意表现中探讨当代水墨艺术的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方式特质。

     

    前  言

        在东方视觉艺术语言中,有着一千余年发展的水墨画作为一种传统媒介语言有着极为成熟的审美取向,并阐释着中国的文化艺术立场。然而这种传统的媒介语言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不可避免的正在与外来文化理念产生碰撞。这种碰撞延续至今,水墨画家们一方面坚持延续水墨画的笔墨传统,一方面又在不断寻求创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促使中国的艺术家们加快探寻水墨画如何向现代进行嬗变的脚步,于是各种带有实验性质的新水墨浮出水面,进入公众视野。这些作品试图从水、墨二者出发,挑战水墨画语言的“能指”最大尺度。在此背景下,对于水墨画这一不断被更新定义的开放的名词。厘清水墨画的本体精神何在,究竟立场为何,是找准水墨画以什么基点往外扩散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这个“核心”的研讨,就是我们举办本次展览的目的所在。
        中国水墨画历来就有延续“笔墨”的传统,在中国绘画史上笔墨经历了宋至元,元至明清等数次重要的转折,其中写意性贯穿始终。画家均在追求以笔墨的艺术形式来传达内在精神意蕴。唐代诗人王维开创的水墨山水,苏轼评其“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时至北宋,米芾、米友仁父子以墨点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以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绘画中强调书法笔趣与中国画逐步走向抒情放逸有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当时的宋代全面地展开了对书画关系的论述,书法用笔的造型作用和它的独立审美价值,进一步为元以至明清强调“以书人画”的审美观作了深厚的文化淀积,也成为后来笔墨独立而存在的历史渊源。
        进入元代,文化统治者虽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严格的等役制度,但在文化上不但很少干预,还甚至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优点为他们的统治服务,所以元代文化气氛较为自由,宽松的,绘画基本不受统治者的影响,文人士大夫成为了创作主体。元代赵孟頫提出“书画本来同”,将书法用笔引进绘画之中,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如此将写意性上升了一个高度。经过自此,崇尚笔墨意趣的文人画成为传统。
        经过唐五代的初创、宋元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文人水墨画无论在技法还是理论上都更加成熟完善。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了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文人画同民间画、画院画的分界更加明确,文人画概念的内涵也更加清晰。从技法上来讲,明清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已十分纯熟,墨的地位越来越高。从理论上来讲,宋元时期零星的、不系统的文人画论,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总结。画论家对文人水墨画的特征的认识更加清晰,有关文人水墨画的技法、境界的探讨更加深入、细致。
        较中国山水画而言,水墨写意性在人物、花鸟画中转变较少,但也通过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实现水墨画中的写意性。
        在“五四”运动之后,诸多杰出的中国学者和艺术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西洋,凭借自身中国传统的深厚学养,走上与欧洲现代艺术风格直接碰撞的探索路程,这在中国绘画史上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水墨画创作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状态,传统的中国画语言又进行了一次分化。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刘海粟等用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画语言,“写意性”也随着表达方式的改变增加了新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美术学院的成立与不断的发展,美术教育方式也逐步规范化,在教学中加入了素描、色彩等科目,学生加强了造型、光感训练等,于是水墨画也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本土的意义上形成了越来越多的面貌。但是与此同时,传统水墨画中发于墨、笔、意的气韵这一中国艺术精神的发声却越加微弱。

        “‘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作为武汉美术馆推出的一个学术研究性展览系列,聚焦于水墨艺术在当代的多元化发展成果,积极探讨水墨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本次展览作为系列展览的第一回合,主题为“写意精神”。旨在梳理现、当代代表性写意画家的艺术成果,探讨传统水墨写意语言在当下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及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     在此基础上,我馆选择了十二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画家,参展作品题材涉及人物、山水、花鸟等。从他们的作品可以看到,他们虽身处中西文化不断碰撞的社会环境中,但他们的作品并未丧失中国艺术本体的趣味,仍然以中国骨法用笔为根基,笔墨意趣终究是他们与传统画家遥相呼应的纽带。我们以期在这些画家的作品中,挖掘出水墨画的“含道应物,澄怀观象”写意精神。因为,这无论对于水墨艺术在当代文化多元的现状中找到自身的发声立场,还是对确立构建开放的水墨画语言体系的基线都显得颇为重要。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能够吸引来自专业人士以及市民们的更多关注水墨艺术的眼光,引发更多讨论水墨艺术的声音。在这些从当代文化视角投来的关注眼光与批评中,必定能对中国传统水墨艺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梳理与拓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清晰地梳理出水墨艺术内在的承续性,拓展水墨艺术向当代转型及转换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水墨艺术在当代多元文化格局中的独有的东方艺术的价值。


    武汉美术馆馆长 樊枫
    2011年11月11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