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展览资讯
超弦 / 林欣个展

    展览时间:2015年4月3日——2015年5月3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4、5号展厅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
    开幕活动:2015年4月3日
    开幕地点:武汉美术馆序厅

     

    向着艺术的未来——美术馆的视野

     

    作为一个公立美术馆,对青年艺术的关注、呈现与研究是其责任和职能所在。颇具探索意识的青年艺术家们,具有一种面向未来的开拓精神,他们能够成为改写当下、塑造未来艺术生态的主力军。从2011年,武汉美术馆开始了以研究当代青年艺术现象,推介青年艺术家为目标的“江汉繁星计划——青年艺术家研究展”系列,种下了挖掘和探索的种子。如今已逾四届的展览,集结了将近50位青年艺术才俊,他们创作中多元的艺术表达和普遍存在的”人文风景“不断地给我们制造”创意的喜悦“,扩展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年轻的艺术生态正在美术馆的平台上汇集并逐”渐”形成“气候”。
        

    从第二届“江汉繁星计划——创意的喜悦”展览开始,作为武汉本地比较突出个案,林欣被我们纳入了研究视野。她的创作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艺术个性,也已经形成了符合当代审美意识形态的视觉符号,她的创作涉及多元绘画媒介的融合与碰撞,其女性青年艺术家的身份也体现出特殊的意义。她与一大批70年代生的艺术家一道,以其个体生命的鲜活感,描绘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历史”,照见一种时代精神的塑造与消逝。
      

    日常记忆承载着一个时期、一代人的集体意识,在无数具体和抽象的生活细节中塑造了习惯与性格。林欣对机械的情结来源于儿时记忆的深刻烙印,为她个人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冷灰色调的画面,机械美学的冷、人性觉醒的热度是她独特的视觉符号。油画笔触的消融像是反媒介而为之,笔触的运动感和即兴美感被压缩于静置的空间中,时间在此定格。我们仿佛看到油画语言表意的有限性通过数字化的视觉语言体现出了无限性。艺术家从绘画媒介的自身特性入手,引入新媒体等数字媒介,探讨两种媒介异质同构并试图模糊之间的边界,也体现出青年艺术家意图打破束缚,扩展自我边界的态度与立场,这与武汉美术馆开放、沟通、融合的办展理念是相通的。
       

    被艺术评论界对70年代生艺术家的归结与定义往往落入“自我一代”的泛化表述,去个性化的标签对于单独品足艺术个案难免会有偏颇。对“自我”的关注固然是林欣作品投射出的表象,然而近年来其作品更深的内涵则体现在物与人的关系层面,这种关系又在时间和社会环境的瞬息皆变中作出反应和回馈,物化的人类和类人的机器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对立与置换。这是林欣对时代脉络和流向的及时把控、提炼和反应。对尚未浮出水面的忧思和预言则体现了艺术家的先见性,林欣的作品仿佛预兆了当代社会物与人关系的推演。这种推演继而涉及到画面中人与物场景的转化,从聚会的私人空间转向开放的时空及宇宙空间,跳脱出我们所熟悉的女性艺术家的思维逻辑。林欣从个人化、自省般的内化反思转向更具普遍性的群体话题和外向的哲学思考。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时代的女性意识的增强和中国女性在当今社会中角色、身份的异化。恰似作为画面主体的冰冷机械,物质实体与女性特质的兼容。林欣十分典型的体现了当代女性的审美心理和女性艺术家普遍显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关注年轻女性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也是美术馆应该具备的包容意识。
       

    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青年艺术家要做的不是按图索骥、照本宣科,而是不断质疑不断否定,敢于打破艺术史的线形轨迹并努力尝试反复实验,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和战斗力,从学生时期开始,林欣便开始打造一片属于科技与数字的独特艺术景观。8年在创作生涯对艺术家来说并不算很长时间,但也足以塑造和磨砺其意志,足以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风格的颠覆,当然8年也能让人沉沦和停滞。我相信这次展览是对她的一次磨砺,也是对她8年艺术求索的检验。这与武汉美术馆倡导的创新有着“不谋而合”的默契。
       

    为了艺术的未来,让美术馆成为重构青年艺术文化的能量场。

                                                                            武汉美术馆馆长  樊枫
                                                                               2015.2.6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