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展览资讯
怒吼吧!中国——李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

    怒吼吧!中国——李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5年11月27日—12月20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展厅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武汉美术馆
    开幕时间:2015年11月27日下午2:30
    开幕地点:武汉美术馆中庭


    座谈会主题:“蜕变之迹——李桦的新兴木刻与水墨探索”
    座谈会时间:2015年11月27日下午3:00
    座谈会地点:四楼会议室

     

    盛气当年
    ——李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艺术创作

    文/李抗

     

    “一切人格和艺术的赞美,只有李桦当之无愧。”——黄永玉

    年初,很荣幸的和薛良兄参与策划武汉美术馆“怒吼吧!中国——李桦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品展”,着手整理李桦这一时期艺术活动的相关资料。李桦先生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坐标,徐冰称之为“中国版画界的灵魂人物”。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李桦正好与我们这代八零后处于相同的人生阶段,正值年轻气盛时。如果打破时空的壁垒,用同龄人的视角去看待李桦,那时的他太让人感叹了。且不谈李桦在这一时期取得的艺术成就,单从青年时期他对待人生理想和家国安危的态度而言,与我们当下青年人关乎名利、在意享受,对社会略显麻木的状态相比,着实让人汗颜。
    李桦,别名俊英,1907年出生在广东番禹,1927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怀揣着成为油画家的理想李桦于1930年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绘画。不久之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挑起侵华战争,年轻的李桦因此愤而归国,开始了人生中的另一段征程。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中华民族英勇的爱国青年都在以自己的行动为祖国奉献着青春和热血。此时,鲁迅先生也向青年艺术家介绍版画,提倡具有革命性的“新兴木刻运动”。
    鲁迅曾言: “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应该说新兴木刻从诞生之日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它不但是中国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统区美术创作的主力军。归国后的李桦受到鲁迅先生的鼓励与赞扬,在互相通信中,李桦逐渐引导着广州地区木刻运动的发展方向,并于1934年在广州组织了“现代版画会”,李桦也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李桦成绩最好,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鲁迅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桦的艺术创作紧跟时代脉搏,关注中华民族之存亡与广大民生之多艰,与同时代许多闭门造车的艺术家相比,他的作品无论是创作题材还是艺术手法都可谓引领着最前卫、最激进的潮流。由此我们也将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会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展区展陈李桦的《怒潮》版画,因为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史的角度去选择,李桦是现当代美术史中无法绕开的一位重要艺术家。

    “李桦先生是把生活的内容和艺术的技巧柔和了的可贵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我国是可以作为奠定绘画上新写实主义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可以夸耀于世界的艺术文化的巨大的收获之一。”——艾青

    早在1935年,李桦便创作出版画《怒吼吧!中国》,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这是一幅极具分量的作品,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也最能体现民族危难的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木刻创作。在今天看来它仍然透射出震撼人心的冲击力:粗犷有力的线条,刻画了一个即将被杀害却在奋力挣扎的中国人,他的身体被枷锁紧紧地捆绑,双目被蒙住,肌肉和骨骼都处于极力反抗的状态。简洁夸张的造型,黑白有力的线条,声嘶力竭的怒吼……刻画出民族危亡的困境与国人抗争的决绝。这幅作品如革命导师鲁迅的《呐喊》一般,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却更加形象的去呼唤中华儿女的觉醒与抗争。1936年“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曾大量复制过这幅木刻版画,用作游行示威队伍中的宣传画,随后这幅木刻作品便在众多抗战刊物上被大量使用。版画理论家李允经先生曾说:“《怒吼吧!中国》这幅作品在当时美术界的影响力就相当于音乐界的《义勇军进行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上中学时,就从书刊上见过李桦的木刻作品,那幅《怒吼吧!中国》以胜利的刀锋刻绘出遭受外国侵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呼声,像吹响的号角,震撼着民众的心灵。这幅画给我的印象很深,从此李桦的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古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桦带笔从戎,拿起手中的木刻刀参加抗战军队,在第三战区任文职军官。1938年,一身戎装的李桦同力群、赖少其、王琦等人在武汉共同筹备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并担任理事。八年军旅生涯,李桦一直未间断木刻版画的创作,用手中的刻刀和画笔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浪潮中。这一时期,李桦的创作取材视野比以前扩大了,其创作的木刻、素描、水墨作品不仅有抗战题材,还有大量的社会生活题材,如水墨画《常德门外•清扫战场》、《清明时节》、《幽居》等作品都富有浓郁的社会人文关怀,他用实地写生的方式,让人们看到在战时底层农民艰苦生活的状态。虽然这些作品历经战火,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在只剩下二十余件,但正是这些精彩的水墨画打破了以往人们对李桦艺术创作相对单一的认识,它们更加丰富而又立体地呈现出李桦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
    抗战结束后,李桦离开军队来到上海,加入到争取民主和反对内战的运动中。早在部队时李桦便对国民党党内的腐败极度不满,所以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大量富有斗争性的作品去进行批判。如《怒潮》组画、《粮丁去后》、《里外同心》、《快把他扶进来》、《都市的暗角》等等作品,此时的李桦正处于一生艺术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期,《怒潮》组画不但是他个人的代表性作品,后来更成为反内战时期的经典作品。组画的前三幅《挣扎》、《抓丁》、《抗粮》分别表现的是“怒潮”的起因,最后一帧的《起来》则表现的是“怒潮”的爆发。尽管作者没有去创作“怒潮”的结局,但艺术作品的诞生总是联系着时代,所以结局也早已不言自明。在整组作品中,李桦极力突出画中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度,再加上他此时的创作情感始终处于一种饱满、燃烧的状态,所以塑造的人物极具动感和张力,仿佛要破框而出,紧扣观者的心弦。画面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力量的强大,并以悲壮、崇高的美学风格震撼着人心。李桦对社会有着独立的判断意识,用自己的艺术创作鞭笞着当时的社会现状。他身上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与探寻民族苦难根源的执着,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精神的感召力,更在艺术的深度上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从《怒吼吧!中国》中那个被捆绑的‘奴隶’,《粮丁去后》中那个被抢劫而敢怒不敢言的农家,《抗粮》中那个被逼抓起砖头反击的老农,到《起来》中那些挺起腰杆进行武装斗争的人群等一系列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典型塑造看,既有充分的现实生活依据,又有合理的想象和发挥;既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画家思想认识的升华。这,再次证明了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力量,和它反映时代的能动性,以及画家对生活的忠诚与美术表现获得进一步提高这个可喜的事实。这些作品堪称之为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心声。”——摘自《中国现代版画史》

    1947年,李桦受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北平国立艺专。1954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负责组建了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版画系,并担任系主任长达33年。在组建版画系之前,李桦负责教授水墨图画并兼带美术史论课程,这一时期他的水墨创作《天桥人物》系列在美术界颇具影响,甚至得到徐悲鸿的题赞:“几个南腔北调人,各呈薄技度余生;无端落入画家眼,便有千秋不朽情。李桦先生早以木刻名世,频年以还,益潜心墨画,所写风景人物,无一不精。此为先生教授北平艺专时,课余画平市掇拾之小人物写影,刻划入微,传神阿堵,尤于人物之性格、动作、表情,俱细微体会,而出之以极简约之笔墨,洵高雅之杰作也。以此而言新中国画之建立,其庶几乎。”
    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版画系系主任期间,李桦将全部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版画教学,亲自编撰版画教材,推进“新三版”(丝网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的学科建设,逐步完善了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的教学体系。1980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李桦被推举为第一任主席。终其一生,李桦先生一直怀抱忧患意识,以艺术的形式关注人民疾苦,为民族存亡不懈斗争;作为新中国版画教学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对中国当代版画家的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作者为《滴泉集——李桦的艺术历程》主编)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