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9/4/12—2019/5/26
开幕时间:2019年4月12日14:30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1/2/3/4/5/6号展厅
参展艺术家(以姓氏笔画为序):于轶文、王轶庶、方凯、刘可、刘少媛、孙晓宇、闫锡聪、汪凌、幸鑫、单鼎凯、胡诚、施立刚、姚小菲、秦晋、徐钢、崔译、鲁大东、曾翰、谢琦、潘莉娅、薛若哲、Mr.D.mouse
展览前言
文/樊枫(武汉美术馆馆长)
纵贯南北 横跨东西
“一无所知,才不觉围墙之高”,这里的“一无所知” 特指无畏的心境,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经历的几个阶段中,青年时期被赋予最无畏的力量,年轻的个体依附充满挑战的灵魂,当艺术被认为是表达不同价值的重要途径时,就会在是与不是、好与不好之间泛出新绿,与未知的力量做出抗衡,并突破定义与标准的禁锢,以探求新的可能性。
2011年,武汉美术馆正式推出了“江汉繁星计划”这一青年艺术家展览项目,将目光聚焦在了一群敢于挑战并鲜有成效的青年艺术群体上。此计划通过独立策划,配合相关学术活动来考察青年艺术家状态,并凭借独特的策展视角、丰富的艺术资源,将当代艺术的“新青年”、“新作品”呈现给广大观众。自2011年举办首届“江汉繁星计划”以来,武汉美术馆先后以“从风景到人文风景”、“创异的喜悦”、“渐”、“气候”、“解放的皮肤”为主题,以关注青年艺术家的初衷出发,结合展览主题从特定的视角进行展览策划,可以说“江汉繁星计划”一方面是青年策展人策展思想的体现,同时也是青年艺术家艺术实践的体现。
当一切按某种方式被既定时,特别是被赋予单一的价值取向,青年群体便会失去他们鲜活的生命力。同样在艺术领域,青年艺术家探究当代艺术真谛、实现自我表达、超越既定的“艺术规则”,重新“被定义”或“反定义”将会是一件极具征服性的事情。当下的青年艺术家是否愿意打破壁垒而获得全新的创作实践呢?答案一定是“yes”!“江汉繁星计划”是对青年艺术家群体的研究,这一项目将作为武汉美术馆的长期计划,每个展览都将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存在,是一座链接过去与未来的“天桥”,最后阐述出来的也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果。这种开放,正是我们美术馆期望呈现的状态。
邀请孙晓枫作为“第六届江汉繁星计划”的策展人,源头要追溯到去年夏天。因筹备“第五回水墨文章:墨道无间”,我和艺术总监高小林及馆内同事去广东借展并与孙晓枫相聚,提及“江汉繁星”我们对于这个项目竟有许多共识。之所以选择孙晓枫作为本届展览的策展人还出于其他几点考量,首先,他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水墨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本身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其次,孙晓枫也是比较活跃青年策展人,并且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参与当代艺术品的拍卖工作,最关键是他十分了解当下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现状,特别是武汉地区的艺术生态状况,正是基于以上几点的考虑,我们决定邀请孙晓枫参与本届的策展工作。作为本届策展人,孙晓枫对展览主题与艺术家的选择上、在对艺术现象的概念提炼以及对文化议题上都有着深入的思考。他以“天桥”为喻体,反映了当代青年艺术家个体在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力量实现自我时的思想与创作状态,“一次次通过冒犯自己以规避被定义的风险”,“天桥”恰恰是青年艺术家们思想驻留的最佳中间地带。同时,在展览形式上,着重考察和选取了利用水墨媒介进行创作的青年艺术家,打开了“江汉繁星计划”面向的新维度。
武汉美术馆是个年轻的展馆,因为年轻,所以关注青年。美术馆作为一个平台,一个机制的存在,有义务赋予青年群体表达所不可或缺的展览框架与范畴,同时,在某种艺术观念上与美术馆机制和青年艺术家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对话甚至冲突,这种碰撞也是对美术馆自身的反思,抑或是对展览形态的再探讨。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种对待青年艺术家成长的态度:包容开放的态度,这是美术馆一直以来的立场。希望随着未来“江汉繁星”项目的不断延续和深化,可以使我馆成为青年艺术家成长之路上的“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