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学术研究
荆菲:另一种表达——70后艺术家的精神诉求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3505
字体大小

另一种表达——70后艺术家的精神诉求   

荆菲

 

全球的文化思潮长期笼罩在兴奋、喧哗及名利的角逐之中。此刻,新世纪已过十年,诸多事物开始渐露本质,人们的内心也趋向于深层的思考。以视觉艺术而言,逐渐理清了正处于勃兴阶段的当代艺术中存在的诸多误解,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则是发生在中国当代艺术身上,其中对于中国70后当代艺术家的误读尤为严重,这也正是我们要重新面对70后艺术的原因。

知名策展人朱其在2005年策划的一个名为“70后艺术:市场改变中国后的一代”的展览上首次推出了“70后艺术”这个概念。此后,这个概念和它所涉及的艺术现象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一个引人关注也备受争议的焦点话题。近年来“70后”的艺术家已逐步走向成熟,他们不仅是画坛上的蓬勃新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必将成为画坛主流。70后艺术家极具敏感、独立的特点,一方面,70后艺术被赋予浓厚的青春色彩,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敏感,对身外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的敏感,他们的艺术往往具有纤细、脆弱的心理感受和冷峻、内敛的精神感悟;另一方面,70年前后出生的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里极具个性的一拨艺术家,他们分属不同的艺术阵营,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念,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关注不同的问题,在他们的艺术中的确隐含着这一代人独特的心理倾向——或者说是一种前辈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而70后艺术家们彼此之间心领神会的情感态度。而这一切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生命体验和审美趣味密不可分。

70后艺术家成长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从幼年到成人,70后艺术家经历了中国飞速发展的30年,社会与经济大环境造就了他们与前辈艺术家相互区别的人生阅历,无论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生命体验,都具有他们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凸现、物欲过度膨胀的商业时代迅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过度市场化和贫富分化中,许多人来不及思考就被卷进其中,每个人忍受着巨大的物质压力和心理失衡,他们彷徨不安,面临着传统道德体系的瓦解的危机,安全感开始丧失。出生于这个时期的70后艺术家,更是深有体会,迷茫、彷徨但又充满希望地奋斗成为他们的特点,他们的作品中无不透着一种孤独、迷茫的情感。但另一方面,上一辈的社会观念、理想主义情怀、个人经验以及对新事物的憧憬,又都混合在70后艺术家身上。可以说70后这一代是在理想主义和市场化背景的夹缝中成长的一辈人,因此单纯用“青春残酷”、“受伤的一代”、“卡通”等具有商业气味的标签来总结70后是很片面的,特别是长期被学术界笼统冠上“动漫”风格的概括性称呼,委实缺乏正确的评判。

70后的艺术创作而言,这代人更强调个人语言,更懂得与世界接轨。尴尬的身份境遇并未使之丧失自我,反而成就了70后艺术家独有的表达方式。创作倾向基本来源于自身在日常生活中所处的困境和对社会发生的一切问题的清理和思考,他们成长的特殊文化背景,使之更关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但这并不是表明他们没有社会责任感,而是相对于上一辈艺术家,他们具有更多的个人表达,具有独立的反思和反省的能力;艺术上不缺乏前代艺术家具备的底气、修养及开放的视野,更敢于肯定个人在艺术上的价值和追求。具体来看,在理想主义的影响下,60后是“宏观叙事”,但过去的价值观、社会体制和生活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改变,70后的艺术家开始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创作,用“微观叙事”的创作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价值理想、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并且从观念入手。他们常常会调动或借用所有的视觉资源进行表达,照片、广告或杂志上的图像都成为他们的创作源泉,他们表现出比老一辈艺术家更开阔的视野,敢于大胆地借用一切现有的艺术手法,不管是古典的或是当代的,甚至是大众的,都运用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此外70后艺术家在画面的形式元素上更懂得大量吸收外来因子来提升画面的视觉效果,特别是90年代初,卡通和国外连续剧等外界文化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涌进,特别是卡通这种新事物,它的表现内容非常广泛,完全不受日常思维定式的限制,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此外,“八五美术新潮”后,在求新求异美术理论的影响下,他们一进入创作便自觉地寻找自身和他人的“差异性”。所以整体来看,70后艺术家对国际化语言形式的把握已经跟国际接轨了,表达方式更丰富一些。

在艺术市场方面,70艺术家有了更多得天独厚的资源,资金、媒体、评论等等的支持都为70后艺术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70后艺术家的作品大多由画廊代理,这代人的眼界、履历和沟通能力都不错,他们具有更多的理性思考,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画廊,选择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式,懂得利用市场,同时也学着抵制市场的诱惑,在这方面70艺术家比80艺术家表现得更为成熟。但并不是每位艺术家都可以在市场中游刃有余地保持自己的艺术信仰,一旦艺术家失去了进取精神,忙于应付商业订单,最终就会在市场中迷失了自己。可以说艺术市场既是推动当代艺术的工具,也是奴役艺术家的枷锁,市场价格肯定存在泡沫,但这不仅仅是“70后”的问题。这要求艺术家不只封闭在个人经验中,应该站在思想高度上进行创作,身体力行地介入到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真正承担起文化的使命。更为关键的是,70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与他们的成长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我们不能也无法将自己的趣味和价值观强加于他们。丰富与创新正是我们所期望的,艺术史是不断发展的,虽然产生了许多大师,但艺术史不会就此停顿下来,不同的时代必然会推出新的人物与新的作品,这也是艺术史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对艺术家的评判,应该从艺术史的发展趋势出发,同时结合社会现实。

当代艺术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美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70后艺术家则是中国当代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代,同时他们也是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关注当下中国艺坛最年轻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关注和续写中国美术史。鉴别、发掘具备发展潜力的新锐艺术家,一直是武汉美术馆的重要职责所在,介绍、推广暂未受到广泛关注的艺术家和作品,为渴求得到传播的新观念提供展示平台,一直是武汉美术馆努力的方向。

70艺术家研究展”是武汉美术馆自主策划的重要学术性展览之一,并将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延续下去,最终被打造成我馆的展览品牌。同时,我馆还将进行一系列的作品收藏与研究,为70后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全面、集中展示和探讨艺术的平台,整体突显这一年龄段艺术家的艺术思索和生存状态,探究艺术对于他们的涵义。我们希望藉由此展,持续关注、支持、发掘7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的发展,探究和表现时代和文化所赋予70后艺术家的对世界的独特思维和表达方式,为70后艺术家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70艺术家研究展”将首度从一个比较宏观的社会学的观点来切入对于中国70后艺术家的研究,试图发现70后中国艺术家是如何跳脱传统的20世纪60年之前的创作模式,从现实的社会学着眼,透过自我诠释的方式,以极具自我的态度和极具个性的绘画语言呈现出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这些都将使得本次展览不单单是一个有关中国70后艺术家的精选性群展,更确切地讲应该是一项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艺术现象的研究报告。我们不单单是在抽样这十年来中国新锐艺术家头角峥嵘的一群,同时也将从作品背后牵引出艺术家是如何以自己的语言来观照社会变迁。最终我们要让观众将眼光焦点重新调回到艺术本身,让大家重新关注艺术家的“书写”。

本次展览之所以采取“研究性”的组织方式,是想通过展览呈现、文献整理、艺术对话、学术研讨、编辑出版与作品收藏等渠道,以学术研究为轴心,一方面将70后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和文献资料呈现出来,较为清晰地梳理70后艺术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是要借助参展艺术家们的帮助更具体、更深入、更完整地呈现出“70后艺术”这一概念在美术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引起大家更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希望随着这一系列相关的展览,能够使武汉美术馆成为70后艺术的极具史学价值的研究阵地,同时也是关于70后艺术家的最完备数据库,甚至能旁触中国以外的亚洲新锐艺术家的文献搜索。此举也是想透过美术馆的力量,逃脱当代艺术都往市场倾斜的价格论,使艺术家能够在市场面前保持高度清醒,也为中国70后艺术终于能进入美术馆系统给予高度肯定,对于日后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在对待新锐艺术家的态度上,具有深厚影响性与示范性。本次展览的参展作品主要集中在架上绘画的领域,尽管不能全面覆盖70艺术所有的艺术门类,但我们却可以通过架上这一传统方式更直接地领悟到70后艺术家对于“绘画”的态度。更为庆幸的是,此次参展的10位艺术家的作品足以勾画出“70后艺术”的基本演化轨迹。相信随着我们此后更多的70后艺术家系列展和参展作品的不断丰富,会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70后艺术,并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中来。

借此展览,我们希望能使更多的70后艺术作品来到公众面前,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与研究,最终还原一个真实的美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