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学术研究
杨守敬与江汉关
发布时间:2019-02-28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2026
字体大小

 

沈必晟

 

  因为武汉美术馆《书之大者:杨守敬》的专题展览1,近日重新翻检旧籍。本想细细梳理杨在武汉的经历,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好在反复检读史籍的过程中,因为视角的变化,拈得几个人少关注、亦未能言的资料,得以凸显出杨守敬早年与武汉江汉关的一段缘分,现检示如下。

 

一、杨守敬曾借江汉关首任监督郑兰银两

  在《邻苏老人年谱》(以下简称《年谱》)甲子(1864)条下,专门记录“冬,又拟入都应会试,苦无川资,乃袱被由沙市搭内河船,间关到汉口郑谱香观察处,假银百金而归”2)

上面这段文字里的郑谱香,就是江汉关首任监督郑兰。

  郑兰,字谱香,余杭人氏。在《年谱》戊午(1858)条下,杨曾经明确记载“适余杭人郑谱香亦避乱到宜都,租余屋居之”,不仅如此,杨在里居宜都乡下时,还曾经借郑的六严《輿地图》影绘二部留作己用,而郑知道后“乃大激赏”。后来,郑搬家到向家巷,而这间曾经出租给郑谱香的屋子,又转租给了吴中文豪顾文彬3),此后的顾家三代都和杨有往来。在顾的自订年谱中,顾在1861年条下也记录“由荆州而至宜都县,署县令者即魁荫庭之子,登岸觅寓,适邓谱香(兰)亦挈家避居于此。朝夕过从,尚不十分寂,在宜都过夏4)。可以想见,郑、顾都是杨在早年的时候,因为避洪杨之乱赁屋宜都时交下的朋友。

  郑在宜都借给杨影绘《輿地图》,或许就是杨习尚历史地理学的源头。而正是在顾文彬来到宜都的那一年,在不远的汉口也正在筹备设立海关。

  1861年开埠前,清政府在武汉三镇主要设内陆关卡,如武昌的江关、汉阳的朝关、汉西的宗关、汉口的汉关,这也是江汉朝宗说法的来历。汉口开埠后,内陆关卡一并撤消,建立以汉关为基础的江汉关。  1861年3月,英国单方面公布了《扬子江贸易章程》、《长江通商章程十二款》的不平等规定,导致外轮蜂拥进入长江上中游。时任湖广总督的官文对此不满,遂向清廷上奏,请求在汉口设关。当年10月,总理衙门向官文下达谕文,同意汉口设关,查验进出各货。根据总理衙门旨意,驻节汉阳黄州德安兵备道道台郑兰兼任江汉关监督。但这时汉黄德道还驻黄州,同年11月11日,汉黄德道移驻汉口1863年1月1日,江汉关正式开关(在1863年1月1日前,江汉关在筹备期间,仅稽查货物并未全行征税,直到正式开关后,方开始征税)。而出席开关仪式的正是郑兰郑谱香,当时他的身份是汉黄德道兵备道道台兼江汉关监督。开关前后的江汉关关署和监督署分设,关署最初设在湖北夏口县汉口河街,即汉口英租界外花楼街滨江青龙巷内,江汉关监督署则设于汉口居仁门巡检司署附近的官衙,当时沿河大道自今天的江汉路到襄河口一段并非大马路,而是临江一条河街,仅能通行独轮车、轿子,交通不太方便5)

  从上面的资料显示,郑兰至少在1861年夏天之后就已经到了黄州,担任汉阳黄州德安兵备道道台,并且在当年的11月份,又按照总理衙门旨意兼任江汉关监督移驻汉口1864年,郑早已从宜都来到汉上任职。在这一年,杨《年谱》中提到的“间关到汉口郑谱香观察处”,应该就是杨从沙市搭船沿汉水东行,到达汉口居仁门巡检司署附近的江汉关监督官衙,找到郑并借钱的。按照杨的记叙,借钱后,他分钱一半给了他的兄弟杨先三,自留一半,花在了进京赶考上。但是在《年谱》之后的叙述中,没有再能找到郑的情况,也没有交代杨是否有还钱。

  这里要啰嗦的是,1864年的一百两白银不是个小数目。在曾国藩几乎同时期的手札中,就有“嫁女之资,每一分奩贰佰两,余多年前在京议定,今不能增也”的记录6),一个中兴之臣嫁女,才费银二百两,可以想见江汉关监督的薪俸之高、与杨的交谊之深。

 

二、杨守敬与江汉关委员石子韩交好

  在新近公布的杨早年写给倪文蔚的十五通手札中7),有两通提到石子韩。一通手札中有“敬拟与石子韩同撰《古文汇编》”字样8),这个石子韩在杨《年谱》己卯(1879)条下,曾经记录在案——“因石子韩吹嘘,卖书颇得利”。当时的杨41岁,已经数度科考不售,但是在携《楷法溯源》书版到武昌售书时,经济状况已经出现转机。所以,到了晚年修谱时,杨也不忘假石子韩的嘴巴吹嘘下自己的经济成功。

  上面资料显示的石子韩,就是江汉关委员石宗建。

  石子韩,字宗建,是清代的金石学家,辑有《古欢阁双钩秦汉石刻》,曾校订《山右金石录》三卷。石曾经做过湖北监利县知县,后官扬州,殁于任上。石在临终前,嘱咐家人将毕生所藏金石碑帖托付给李盛铎保存,李源于石的影响,后来也潜心于金石碑帖的研究。

  在公布的十五通手札中,还有一通有“敬住马家巷东首林公馆间壁,地太偏僻,如有回音即交江汉关委员石子韩转寄”字样, 函末署“己卯正月初六日”。己卯是在1879年,正月初六换成公历是当年的1月27日。杨在该函中提到“携书版于客岁冬月二十三日,搭轮船到武昌”,也就是说,杨是在1878年冬月到的武昌,具体落脚地是武昌马家巷东首林公馆,比较偏僻。因为当时的杨正在倪文蔚的请求下,校刻《古今钱略》,所以和倪交往频繁。而石子韩,又是杨准备共事《古文汇编》的重要朋友,石、倪很可能也互相熟识。所以为了互通信息的方便,杨专门在手札中告知倪,可以通过时任江汉关委员的石子韩代为转寄相关信函,互通声息。

 

三、余论

  上面两则信息都涉及到杨守敬早年与江汉关的缘分,虽然只是历史云烟中的零楮碎简,但也逗露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杨与郑兰的交往,或许就是杨走上郦学高峰的缘起,也应该是杨早年坚持科举的贵人,杨与石子韩的交往,也反映了杨在早年热衷金石碑版研究和刻书贩书的一面。当然,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个人成长和城市崛起之间的互动关系。随着武汉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各方面资源的不断集中,各种配套设施的相对完善,有意无意的对成就乡帮学人一番事业起到了无穷推力的作用。

                           2019年1月4日于江汉关

注解:
(1)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杨守敬一生勤奋治学,博闻强记,以长于考证著名于世,是一位集舆地、金石、书法、泉币、藏书以及碑版目录学之大成于一身的大学者。他一生著述达83种之多,被誉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代表作《水经注疏》,是郦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2)《邻苏老人年谱》,见赵平《杨守敬书法研究》附录,第7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版;
(3)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一为艮庵。过云楼主。元和(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授刑部主事。咸丰四年(1854),擢福建司郎中。咸丰六年(1856),补湖北汉阳知府,又擢武昌盐法道。同治九年(1870),授浙江宁绍道台。自幼喜爱书画,娴于诗词,尤以词名。其词多抒写离愁别绪,意境清幽,风格细密。工于书法。书法溯源欧、褚,所藏碑版卷轴,乌阑小字,题识殆遍。酷爱收藏,精于鉴别书画,“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著有《眉绿楼词》八卷、《过云楼书画记》十卷、《过云楼帖》。所著录书画皆为个人收藏,考辨多精审。晚年引疾回苏,1873年起建过云楼,收藏天下书画,筑“怡园”,集宋词自题园联若干。后以别墅『怡园』为中心,依托过云楼,形成百余年来苏州文化活动中心。苏州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顾文彬家居十五年而卒,为著名大收藏家。解放后,家人将所藏书画捐献国家。 
(4)转引自小东门君《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的苏州缘》一文,见苏州档案公众号2018年9月7日稿;
(5)见《武汉市志·大事记·1861》,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版;向元芬《一波三折始设江汉关》文,刊载于《湖北档案》2015年第4期;吴煮冰的《江汉关史话》,中国海关出版社2007年版;
(6)转引自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个清代高官的收与支》第173页,中华书局2015年4月版。该信息的披露,源于曾国藩在咸丰十一年六月(1861)写给其族兄曾国璜信札中。
(7)倪文蔚,字茂甫,号豹岑,安徽望江人。清咸丰二年(1852)进士第十名,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广西、广东、河南巡抚,兼河道总督,曾在抗法援越战争和黄河抗洪救灾、水利兴修中屡建功勋。倪文蔚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著有《禹贡说》、《荆州万城堤志》、《两疆勉诗文集》诸书,其山水画被《中国画学全史》(黄阡昌著)并称为“皆能追踵古人,自立门户,为一时名手”。
(8)见占如默《陶风楼藏杨守敬致倪文蔚手札考释》一文,刊载于《文献》2016年7月第4期,第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