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学术研究
陈方既 梁农:“三十而立”看“晴川”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3465
字体大小

“三十而立”看“晴川”
——写在《晴川•晴川——湖北十人中国画作品展》之前

陈方既   梁农

    “晴川画会”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而立”是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一个画会,她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试图“却顾所来路”时,却“依稀接翠微”。
    三十年前,我省十位画坛名家在省美协支持下,成立了晴川画会。成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是冯今松、刘一原、汤文选、张善平、陈作丁、邵声朗、周韶华、唐大康、鲁慕迅、魏扬,他们大多“乃知天命”,只有刘一原、唐大康“三十而立”。其中陈作丁先生年长,公推为会长,这个“会长”一任就是三十年。
    画会是在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创造热情中诞生的,因此“创新”和“探索”是她与生俱来的使命。如何突破“四人帮”残留在文艺领域的桎梏,实现中国画的湖北崛起,这是画会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历史符合逻辑地把晴川画会推到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位置。
    晴川画会也是伴随改革开放诞生的全国第一个民间画会,这种“敢为天下先”的作为,不能不是“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楚风所致。她的首展就以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多样的艺术风格显示“有容乃大”、“标新立异”的楚韵,具有百花纷呈的鲜明时代特色。其后画展送京,巡展西安、重庆、南京等地,一时名声鹊起,《美术》特发专刊,《中国画研究》创刊号刊发专文,美术界则惊呼:“长江画派在崛起”,画会俨然以“长江画派”而名重天下。
    其实画会并非以开山立派为目的。如果说“晴川画会”为一“画派”,那么第一次画展的“前言”就是这一“派”共同追求的审美理想:“新的国画艺术应是新的时代生活所激发的艺术家的真情实感的反映;应是现实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境界、艺术素养的统一;应是淋漓尽致的笔墨工力和形式美规律的巧妙运用的统一;应是深厚的传统素养和鲜明的个人风格的统一;应是生活、艺术的大胆探索和严肃追求的统一;我们的中国画应是现代的中国画。”
    当初对于画会成立,大家曾调侃道“组织起来搞单干”。这是因为,生活在三楚之地、共同偏爱三楚风物、且颇具楚人风骚情怀的这十个人,有着强调作品的时代感、强化生活感受的第一性、反对摹拟自然的共同艺术追求,于是志同道合地组织起来,运用集体的智慧,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以促进个人风格在时代应有的高品位上发展。为此,从国画形式上创新,成为画会首务。创新,虽然首先不决定于形式,但从当时来看,在内容和形式这对矛盾中,解决好形式突破,已成为国画现代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在这方面,晴川画会异军突起。因为在艺术观念上敢于“百家争鸣”,艺术家们对各自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经过交流归纳,形成理论并付诸于新的实践;所以,他们在艺术实践上敢于独标一帜而“百花齐放”。从这个意义上看,晴川画会对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具有面向未来的启示意义和实践意义。
    晴川画会创新求变的三十年,历经了成立、成熟到成功。如果前十年成立之初,画家们尚在诀别以往固定模式的痛苦中开始由游移而至探索;那么第二个十年,他们则以绝然不同于过去、绝然不同于别人的艺术风格显示了各自艺术上的成熟;而第三个十年,画家们更是以更高的境界、更深的内涵、更多彩的风姿显示了各自的成功,几成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晴川•晴川——湖北十人中国画作品展》正是从这一角度,展示了他们“敢吃第一个螃蟹”的艺术创新、上下求索的艺术实践及讴歌时代和人民的强烈的艺术个性——
    冯今松的中国画以透明、抒情呈现出优美秀丽的特征,以音乐般的节奏洋溢着青春生命的感性力量。多年来,他继承光大中国画的意象思维,以印象主义式的自我表现,既超越传统的笔墨程式、理性符号,也超越当代的生活真实,创造了以表现自然感性生命为特征的生动意象;它不仅体现在花草树木形象之中,也延伸为画中的色彩。冯今松将意象的创造和水彩画的技法相融合,笔墨、笔彩、墨象、墨彩相互映衬,千变万化,而又始终保持自然感性的生命形式的统一。为此,拓展了传统的以追求金石意味为要旨的主流花鸟画领域,开辟了中国花鸟画的色彩新境界,从而使他在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图景中占有重要一席。
    刘一原,以近三十年的中国水墨画的实践与探索,实现了艺术语言的自然转换和绘画形态的现代嬗变。他放弃驾轻就熟的传统笔墨、符号化的描绘和结构定势,建立起“心象风景”的范示,以对大自然迹象与氛围的象征性描绘取代以往写实画风,以线条的律动与交织表达情感与思绪,以体现更为广泛、多义的人文内涵和现代精神。他仍然坚持以中国画的皴、擦、点、染为绘画元素,以毛笔的挥写展示心绪的坦荡和自由,以中国画点线的纵横奔肆和墨色的随机应变构筑有如交响乐般的意象空间,创造了有如点彩派式的笔触和光感;在仿佛无序的反复描绘中,在不拘成格的画面中,表露难以言喻的心灵现实,实现了由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意象提炼而顺理成章地达到抽象自如表达的境地。
    汤文选,坚持中国美术的传统,坚持中国文化的传统,坚持中国思维方法,执力于大写意花鸟画创新。他以特有的敏锐把握生活的情致意韵,以人的感悟领略自然界的花鸟走兽,注重借物抒情、借物喻意。因此,他因感而发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现代气息和强烈的个性特点;他认真吸取齐白石的笔墨优长,深刻领会传统大写意的美学品格,努力保持中国大写意花鸟画的特质,着重发挥笔墨语言的魅力,因而笔墨淋漓酣畅,极具美感效应。他的创作从不重复前人,不重复自己,其画感人之处在于对客观对象的独特体验所生发的独特韵味,做到形神兼备;他精于构图的推敲和形象的锤炼,以少见多,以一当十,做到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从而成为中国现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的又一领军人物。
    张善平钟情于山水画,自诩为“醉山张”。三十年来,他以油画家特有的目光整体地理解、把握审美对象,观其状,度其势,悟其趣,绘其象;同时以厚重的西画功底独辟蹊径地建立特有的中国山水画笔墨语汇。一方面他“洋为我用,中为我用,万物皆备于我,我心包容大千,”在其国画作品,或有水彩画的明快,或有油画般的凝重,或有版画般的肌理……章法往往为生动的构图所突破,笔墨为多变的肌理所包容,具有中西结合、古今一统的特色。另一方面,他仍遵循中国画的美学精神,依托形象表现主体的意趣和艺术追求。他的作品笔墨率性,境界空灵,风格秀润,情溢于表,趣胜于意,画幅不大,但境域深邃,颇有玲珑剔透之感。
    陈作丁几乎年年都在巴蜀古道上铺毫濡墨,故笔下常有惊人之作,墨法时作骇俗之变。他的山水画正历经新古典主义的现代嬗变:一方面,他更加坚信笔墨是中国画审美根本,以书入画,以意造象,着意构建以笔墨为主体地位的现代大写意山水画新格局,在他的笔下,自然风物孕化为胸中丘壑和随意而出的满纸云烟,笔飞墨舞、神气飞扬;另一方面,为表现新时代新体验,他努力通变古今,化取诸法,融入笔下墨中,致力于意象创造。为此他剔芜举要,变形求质,以纵横捭阖之笔立定风骨,以化分五彩之墨敷设神韵,现代的块面分割与古典的开合有度、黑白灰的空间处理与点线面的疏密措置均信手拈来,与纵横的笔道、沉郁的墨象相互生发,在表现醇厚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张扬了当代活泼的山水气象。
    邵声朗八十年代起,就执力于山水画的探索,壮“胆”求“魂”,以新求变。他用笔恪守师法,积点成线,质朴含蓄,有浓郁金石味;施墨敷彩,吸纳诸法,精于积破,丰润流光,故其作品“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多年来,他向花鸟画学习墨、色的结合,向油画及民间美术借鉴色彩的对比与变化,甚至从碑刻砖画、西方构成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浓墨重彩的个人风格。尤其在山水画创作中,他的“开门见山”,雄浑的山体扑面而来,惊心动魄且气象宏大;继而深入刻画的“山有丘壑”,巧用色、墨敷染,构造层次丰富且境界深邃的山峦空间;然后以极精致的物像和极亮丽的色彩点缀为“画眼”,画面顿时虚灵通透、意趣横生,从而显示了他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求变的魄力。
    周韶华多年来索河源,探江险,沐楚风,寻汉韵……孕于中而发于外,努力构建契合于时代,又根源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水墨画。他从总体上把握美的创造,以浓墨大板块结构在极简、整一与单纯中见丰富,浑然铸成大境界、大气势,故其创作向以酣畅奔肆、景象博大而气势逼人;同时他将秦汉碑版之雄朴、版画水彩之异趣与大写意之雄强冶为一炉,在“隔代遗传”和“横向移植”中承传中国的“畅神”传统并融汇西方表现主义的因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等巨制直寻中华文明的内存,持续彰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独特意象。固以大气氤氲而富涵哲理的现代型水墨,在中国画由古典向现代转型中,开辟了新的途径。
    鲁慕迅坚持以乐韵、书骨、诗魂的结合,孕化独具风神的花鸟画形象。他紧紧把握住从生活中找感受、用真情作画的根本,敏于思而惜于墨。常有迁想妙得却反复开掘、锤炼,将深邃的构思和意境以洗炼雅致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在画面上形成独具特色的韵律。它不仅表现为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尤其表现为线条的精致与严谨,在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牢牢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根基。鲁慕迅善于以书法之笔呼应绘画风格,创造淳美而潇洒的绘画特征。同时,他还精于以诗情融入画境,若有题诗,更令画境贴切而富新意。鲁以中国特有的艺术手段诗、书、画的结合,在尺素之间实现写意、抒情、言志的完美统一,在中国文人画领域里,大有继衰承续、振聋发聩的作用。
    魏扬将山水画的图式变为心理现实的绘画语言,以“心象山水”为创作主旨,继承楚文化神韵,表达当代人的哲理情思。他的心象景观实是以山水画为艺术符号,求与主体心理相合的异质同构。为此,他将感悟自然万象与感悟当代人生、感悟当代精神结合起来,以主体审美结构、意蕴及所要表达的意味统摄画面一切元素并予以完美表达,以笔墨化境为终身修养和追求,以随情赋彩、墨色结合点染景观,以心象境观与画面物象结构紧紧相应,同时借鉴西方构成方式,使作品更具现代感而自成风格。他不受传统图示束缚,而继承传统山水画文脉,善于吸收中国画发展的新成果,为写心孕意,创造新图式、新语汇、新语法,以丰富而有成效的艺术实践,全面深化了对山水画本体的领悟和追求。
    唐大康是当年晴川画会的青年俊彦,惜英年早逝,故晴川画会二十周年展时,“遍插茱萸少一人”。他用笔奔放,落墨大气,以花鸟画为题材,力图把具象美和抽象美结合起来,创造花鸟画的新境界。这次展出的是他辞世前近作,其笔墨淋漓,气势纵横,有深蕴,有激情,卓然一派大家气象。如假以天年,其成就当不可限量。
    今天,画会迎来了三十周年的纪念展。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会员们虽髦耋之年,但艺术之树常绿,生命之树常绿。三十年来,他们以献身般的激情,在共同审美理想的主导下,创造了多种样式的具有独创性的个人风格,同时共同实现了画会以畅神写意、创新求变为尚的群体风格。画会惟其鼓励和促进不同风格的存在和发展,并实现群体风格与个人风格的从辅有序、兼容并蓄,才勃发茁壮的生命力,这是否就是晴川画会仍然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之”的魅力所在呢?
    我们祝贺画会与她的画家们由“而立”走向“不惑”,由“必然”走向“自由”,由成功走向辉煌!
                                                                      二○○八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