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演进与精神考古
——肖丰30年创作评述
盛葳
肖丰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集中看他整理出的30年创作资料,作品数量极其可观,殊为“骇人”;探索多源,形式各异。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有趣案例,肖丰和他的创作既呈现出清晰的个人发展脉络,同时也展现出他30年艺术选择与探索的复杂性与包容性。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肖丰的创作生涯和作品线索由此演化为一个浓缩点,反映着改革开放以后艺术与中国社会之间或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从侧面印证了中国当代艺术30年发展的语境变迁和独特历程。
与很多80年代学艺的同行一样,肖丰经历了从写实绘画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突变。早期代表性的“风化的焦虑”系列带有强烈的藉里柯风格和超现实主义色彩。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后,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哲学家将自己生存的时代称为“焦虑的”,这是现代社会及其生活其中现代人的一大重要特征。80年代的中国正好处于这样一个巨大转向期的风口浪尖。肖丰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与躁动的时代和文化启蒙背景彼此关联起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肖丰创作了“张力”系列的综合材料作品,可以看作他后期通过抽象绘画表现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精神的最初实验。
1987年以后,肖丰的创作题材转向肖像、人体和静物,这也成为他在相当长时期内发力的重要内容。这些作品一类带有浓重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色彩,另一类则显示出自由的表现主义兴趣。这些作品一方面承袭了他通过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寻求突破的既有创新路径,另一方面亦不难从中发现诸多艺术史上的经典构图和形象,潜在地暗示着中国当代文化的非线性与杂合性。
1989年,无论是对于肖丰个人而言,还是对于中国整个现代艺术家群体而言,从总体环境到艺术实践,均是一个突变点。肖丰开始创作“远古”系列,尽管肖像的基本题材得以保留,但表达方式大相径庭,艺术家通过这个系列的作品从此前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直接学习创新转向了融会贯通后的本土文化思考,并在稍晚的“面具”系列中得到完善和延续。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肖丰的文化和艺术自觉开始被强调出来,佛教题材及相关内容开始出现在他新的绘画中。
而在1996年以后,肖丰开始了“生存形态”系列的创作,并进而在同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理路中发展出“空间覆盖”、“空间显现”等系列,随着探索的纵深发展,形式更为精炼,符号愈加强烈,显示出极简的内在厚度与张力。在内部块面的造型和经营过程中,“光”和“影”的意象突显出来,在“历史的光影”、“中国光影”等系列中发展为画面的主要形式因素和历史文化的象征符号。不仅通过自己的艺术探索绘画内部的诸种课题,更将此与精神诉求、本土文化、生存现状紧密地联接为一体。在最近的创作中,肖丰将微观、具体、形象的景观与“光影”手段拼接起来,互文性地深化为“魅影”系列,通过形式的转换演进,进行独具一格的精神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