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电子画册
学术研究
樊枫:湖与湖面的光——李继开个展
发布时间:2014-10-09 来源:原创文章 浏览量:1953
字体大小

湖与湖面的光——李继开个展
樊枫


  武汉美术馆建馆伊始,便开始关注当代青年艺术家群体,这似乎是对近些年来国内的艺术生态及方兴未艾的当代艺术研究作出的本能反应。如同绘画一样,源于一种本能。当代艺术又是极易受市场操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态度代替立场,以展览呈现态度,便有了“江汉繁星计划”的雏形,为正在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搭建一个平台,呈现这个时代艺术的多元表现,形成一部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的观察报告。如今,“江汉繁星计划”已逾3届,我们仍在探索,我们以期抓住某些紧迫的、有争议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应创作普遍面貌的艺术现象。

    为了保持艺术较为完美的感性和真实,就需要将其放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透过群体演绎找出艺术家个体的自我诠释,这就是要对当代艺术家个案进行研究。李继开作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艺术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很早便进入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始于第一届“江汉繁星计划”的缘分,对他的研究不能止步于此。我们以宏观远大又具体而微的思路,来做这次展览,意味着兴趣盎昂然的角色带入,成为了大环境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出身于学院体制下的李继开,在当代的艺术环境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固定形象为创作主体的风格。这种被称为“自我关照”的虚拟形象联连结着一批与他年龄相仿、教育背景相似的青年画家,他们在本世纪初逐渐进入主流的当代艺术视野。“川派的年青一代”、“漫画一代”、“学院变体中的一员”、“残酷视觉”等诸多来自意识形态、社会学、现象学的归结接踵而至,这些定位终将落脚到这一代艺术家能否造就历史的制高点。毋庸置疑的是这一代艺术家确实将油画本土化了,李继开也从中找到了他的自我表达,同时奠定了他的油画在当代艺术市场的主流地位。他们的作品渗透着时代的气息,他富有个性化的艺术符号,源自日常经验的大众化艺术语言,在当代的中国油画画布上任肆意泼洒,成为一抹清新的色彩。

    对70年代生艺术家群体的归纳与思考是值得尊重的,也被广泛地的接受和认可。单单从艺术家个体创作来说,这种思考却容易遮蔽个体所延展出来的丰富性,仿佛艺术家创作的冲动和激情都归于无处了。我们不能否认艺术创作的主观性,不能否认每个艺术个体对语言运用的自主性,语言的意义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创作主体。艺术家用此时此地的作品言说,便不会沦为抽象的附庸,必将具有某种力量。

    李继开对自我的关注和表现构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征,作为符号性语言的男孩形象置身“超现实”的场景中,构成了艺术家想象世界的镜像。从一个艺术学院的学生,到创作日趋成熟职业生涯已逾10年的艺术逐梦者;。从确立起以男孩形象作为创作主体,再到图像系统成熟后复杂的语言探索,他用“超现实”的手法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灵自白,完成了一部隐喻式的少年自传。其中有生活的迷茫,有青春的反叛,有成长的阵痛。甚至是对生命易逝的文人式伤感,对时间空间的哲学性思考,也在近些年来走入他的绘画世界,他并不满足于画家身份了,他追逐自己的内心,随意自在地抓起笔写几首诗句,或是沉迷溺于工匠般的劳作,构建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诗意的乌托邦。

    三年前开始,李继开便开始在土和火的世界里探索,新的材质和手段在他的艺术中迅速发生着化学反应,而写诗的习惯倒是从他学生时期便有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不同于其画作的另一番风景。

    画家的文人情结并不是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发迹的,古人早有“书画同源,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的妙悟。“诗歌”与“绘画”传达出来的声音,在某种程度上既是艺术家潜意识精神气质的载体,又成为其艺术创作的脉络。既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图像艺术和文字艺术因其传达模式的不同,所呈现的语言显示出不同的维度。对于有些画家来说,造型艺术是情绪和技术的平衡,某些时候需要妥协,而文字的普世性能增加了视觉艺术的想象空间。换言之,图像也能将文字艺术的抽象意境具体化。图像和文字有分属不同的系统,又因两者之间表意程度的不同,加之观看者、品读者接受收的差异,倒是在对作品和艺术家的解读上平添了许多乐趣。不知李继开是先有了作画的念头,才用文字附加阐述,还是先有了语言文字的组织,再引导出了画面,执笔塑形。但我想无论是哪种模式,必是身体中关于反应机制的较量,蕴含着自身表达与智力学力所及的探索与思辨。在探索与思辨的过程中,李继开也必如赤子般流连辗转,我想这便是某种不可言说的创作的魅力吧。

    最后引用两句李继开的诗句作结:

水浪像鱼鳞
白浪白浪
水草长出头发
抓不住马缰
这里许多水啊
白浪
你应该换一种方式奔跑

如头发般疯长的地不是暗夜里的水草,奔跑的地也不是白浪,而是在月光下摔进白纸里的一道创作的灵光。

时间到了
世间总是会有人来人往
万物皆生长
留下来的人在低声说话
留下来的人
平静注视火苗
脸庞被一点点照得透亮

    被火苗照得地一点点透亮的轮廓是某个“不合格的制陶者”,也是“暗夜里的打石工”;是手持火把的“夜行人”,也是“深夜潜回故乡”的怀乡者;是夜里“随江而下”的篷蓬船人,也是“踏浪归来”的水手。在李继开绘画中,这些形象化作做梦的男孩,冥想于无名荒野中,呆坐于头骨上,在湖中央涉水寻源。 
    绘画与诗歌,之于镜子望向另一面镜子。是诗的隐喻还是画的背叛,李继开在诗与画中纠结着••••••

武汉美术馆馆长
                                                        樊枫